图像转译下的绘画策略——谢南星的艺术创作|永樂2022秋拍
2022-12-01
“我不想直接在下面这张画布上画任何一笔,因为画哪怕一笔或一点,都逃不了美术史上下文的关系。我也不希望各种学过美术理论的人或策展人来说闲话。谁好像都逃脱不了美术史这张网。这是很可怕的东西,理论家和策展人随时都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索性,我就在画布上不画一笔上去。” ——谢南星 艺术家谢南星 谢南星以90年代末描绘青年人生存状态及精神意识的“青春残酷” 系列而声名大噪,但他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始终秉持着一种具有实验性、创新性与新颖性的创作理念,在不同媒介的转换下塑造出具有标识性的绘画语言与视觉风格,去表现那些难以言喻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感受,去塑造那些标新立异的视觉语言与艺术形式,去思考那些无法绕过的社会问题及技术问题。他的艺术风格又是多变性的,无论是从“ 无题” 系列再到近期的“ 矮人的副歌” 、“ 绘画的阴影” 中,与早期能够清晰辨别的图式不同,之后的创作转向描绘日常之物的抽象形态,走向了一种介于抽象与具象、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图绘模式。他始终保持着对绘画媒介的不断探索,在多层画布里尝试创作实践,从艺术史中积累绘画的图像素材,将失真的图像予以重新分解,不断挑战人们对于架上绘画的观看方式及认知理解。当每一个现实场景浓缩为社会的普遍情境,当每一个抽象图式映射出当代的集体意识时, 图像所承载的寓意早已超越了表象层面,从而指向更为深沉的精神性。 LOT 2083 谢南星(B.1970) 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3 2013年作 布面油画 190x190cm 签名:谢南星 2013 出版: 《谢南星 2009-2015》,麦勒画廊,2015年,P80-81 展览: 无题三种——谢南星个展,麦勒画廊,北京,2015-2016年 永樂携手富艺斯在2022秋拍「现在即未来——全球视野中的新绘画」专场为大家带来这幅创作于2013年的《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3》,是谢南星同名系列作品之一,他将自己对英国表现主义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受到一位裸体崇拜者惊吓的画家》的几次不同认识作为灵感来源,原作中弗洛伊德不仅延续了以往对于裸体模特的形象再现,并将自身描绘在画面之中。但谢南星通过替换画面中的场景和人物,透过画布浸润到下一层画布的痕迹作为绘画的证据,因而创作出不同的五张作品,探讨了画家、模特及绘画之间的“真实性”的认识问题。 卢西安·弗洛伊德,《受到一位裸体崇拜者惊吓的画家》, 2004-2005年作 在这幅作品之三中,同样表现出那些隐约可见的结构与笔墨的印迹。在浓淡的色斑、满幅的画面与渲染的背景下,显现的并非是弗洛伊德画作中那渴望受到艺术家关注的模特形象,也不是原作中那些精心编排的三角式关系构图、戏剧性的室内场景与光影折射的斑驳质感,而是经过不断消解画面的具象性、形式性及叙事性,刻意走向了抽象的意味性表达。同时,那些斑点的印迹,使人不得不联想到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性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在自发性的肆意挥洒中抒发内在的情感体验;抑或是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泼墨山水相联系起来,在随意性的潇洒狂发中构建心灵的诗意世界。这样特殊的创作形式源于国画的影响,国画艺术家在进行描绘时,经常将宣纸铺放在画粘上,以防止绘画的浸染问题,颜料及水墨也不可避免的在粘子上留下印迹。作为绘画的证据,它既不是草稿及复制品,亦不是完成的画作。正是这种媒介所具有的特性,使得谢南星关注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层级文体,其图像所带来的模糊又清晰、真实与虚幻及确定与不确定性,营造出了一个具有多重层次及内在寓意的视觉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谢南星在观看弗洛伊德这幅画时产生了误读,他认为其主题是为了表现异性的宠爱,蹲坐地上的模特正在渴求高高在上画家的喜爱,“我个人谨慎地将这个阅读理解为画家-参照物-表达参照物之间永恒的命题,在‘Triangle’No.1、No.2、No.3、No.4我将这三者关系分为三个角色来表演这场绘画观念,而当我在完成No.5的时候我发现《受到一位裸体崇拜者惊吓的画家》这张画的题目并非我所想象,我完全误读了卢西安·弗洛伊德本来的意图,最终我以他本来所想将这张画表现为画家酷爱的主题——异性宠爱。”同时,透过这幅画,他也意识到了弗洛伊德的内在本质,“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原以为是弗洛伊德是在老年的时候开窍了,觉得除了要关注画面中的模特形象,更要关注真实存在的这个模特。后来知道了这幅作品名字里‘admirer’的意思。就觉得很失望,这个艺术家还是挺自大的。”实质上,这幅画中女性抚摸着画家的大腿,其姿势所流露出的尊敬与崇拜,以及画家面部上体现出的茫然无措的表情,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男性权力之下的卑微处境,还呈现出生命本身的脆弱及对神性消失后“理性的怀疑”。 《三角关系逐渐移动NO.3》局部 由此可见,这种误读现象不仅存在于图像层面,亦体现在语言、文化及地域层面,在不断重复性的观看中获取的是不同的经验知识,需以观者的自我经验予以解答。不同于传统绘画中的临摹方式,谢南星退回至图像在生成过程中的层级状态及模糊边界,深入剖析媒介之间转译后的语义逻辑,在对素材不断地解构及重组中,提出对于人们认知惯性中形成的记忆及观看方式的质疑。而这五张作品集合在一起则构成了连续的阅读模式,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幻中呈现出意味性的表达及戏剧性的张力。可以说,这些印迹不仅代表着弗洛伊德作品在画面上的残留,也象征着在他内心所留下的痕迹,每一次的观看都能带来独一无二的另类阐释。由此可见,他通过修改、重组乃至抽象原有的图像素材,对绘画史提出质疑与思考,尤为突出了在图像生成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美术史、图像复制、媒介的物质性、观看等不同视觉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多层面的考量中构建出一种更为概念化的视觉语法及艺术体验。 无题三种——谢南星个展,麦勒画廊,北京, 2015-2016年,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