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别有天地非人间|永樂2022秋拍

2022-12-01



LOT.3041

王铎(1592-1652)

节临王羲之《清和帖》


立轴 水墨绫本

明崇祯六年(癸酉)作

157×48.5 cm

61 3/4×19 1/8 in. 约 6.9 平尺


题 识:

癸酉王铎。

钤 印:

王铎之印、太史氏。

释 文:

适都十五日问。清和为慰。复得南后问。想二庾速至之。始兴奴长就。令人邑(邑)。想无所至。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明天启二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想无所至——论王铎节临《清和帖》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陈晓雯撰


明清之际,王铎是中国书坛异常突出的一位书法家,其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称,更与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三大家」,与傅山并称「傅王」。影响之深至今尤盛而不衰。


在明代天启二年(1622),王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与同僚黄道周、倪元璐一起研讨,立志要挽救书坛柔糜的颓风。他一日临帖,一日自运,勤学加以善学,终于集大成,创新格,浩荡磊落,成一代书法大家,为清代以至近代,开启了百年新风


他诸体皆擅,结体章法,每于奇险中求平正,绝去怪伟流滑之弊端。为避免蘸墨次数太多而影响鼓努直下的气势。他总是饱蘸墨,快落笔,形成起笔湿重晕化,收笔枯劲瘦硬的韵律,可说是起如震雷威声动地;终若细雨润物无声,节奏感非常强烈。而字形的大小章法的错落都在兔起鹘落之间随宜置陈,达到了变化错纵,挥洒自如的境地。近人马宗霍称:「觉斯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清人张浦山则说他「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董其昌)当逊一筹。」所评都极中肯。


王羲之《清和帖》(大观帖)(左)、

王铎 节临王羲之《清和帖》(右)



本轴为王铎临王羲之《杂帖》之内容,可见其对「二王」的推崇,然而他并未止步于「二王」。其认为自己和王羲之同宗,于题跋中称:「吾宗舜之裔,发之晋,后分为琅哪、山阴、伊洛。」落款亦常书「临吾家逸少帖」「临吾家献之帖」。将其作品与「二王」札帖比对,两者除了文本内容相同,几乎很难找到临作与范本之间的必然联繋。「二王」



作品笔法和结构严谨精致,呈现出书法的流美、隽秀之气。而王铎临摹的作品,与「二王」书法中的风格特质全然不同,反而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和风貌展现。王铎临作几乎每行中的上下字都是连绵不绝,并以一气呵成之势将原帖内容以自我之法书写出。从其书写风格来看,王铎对于原帖并非拘谨的如实临摹,而是以极为率意的心态、快速的书写速度对自己尤为熟悉的书帖进行信笔挥洒,而成就一幅崭新面貌的作品


如此的临帖风格反映了其特征,一是王铎在以「临」的方式学习经典之作时,时常会将二王尺牍、手札一类作品临写成高堂大轴,并形成有机统一的新风貌之作。二是在书法的审美表现上,王铎也不局限于「二王」一脉主张流美、精致的书风,而是以连绵大草、狂放不羁的风格与历史经典法帖有机结合,成就他个性奇异之书风


这种「临」既与经典艺术有着密切联系,暗示读者去追寻古代原典;又极为率意以类似于「游戏」的方式调侃着经典,使读者在经典、调侃、荒诞以至于莫名其妙的欣赏过程之中产生「奇」的审美感受。这就与原本教条化、程式化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的平淡无奇,观其首即知其尾,毫无悬念及惊喜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欣赏过程是充满未知、猜测、疑惑、惊喜等多重情感感受,整个过程就如同给读者预设的「一题谜面」,若要破解这一谜语必然要经历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者和读者或许虽有莫名其妙之感但却不乏惊奇的审美感受。


LOT.3042

傅山(1592-1652)

节临王羲之《清晏帖》



立轴 水墨绢本

明万暦四十年(壬子)作

100×47 cm

39 3/8 ×18 1 / 2 in. 约 4.2 平尺


题 识:

山临。

钤 印:

傅山印。

释 文:

丰, 又所出有无 , 且川形势乃尔 , 何可。

鉴藏印:

闲居士、丰硕堂主鉴藏。

说 明:

「丰硕堂主鉴藏」印为李秋林 (1954-), 浙江绍兴人,寓居北京,精鉴赏,喜中国古代书画收藏,与中国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启功、刘九庵、章津才、秦公等诸先生过往甚密,常携收藏诸先生请教,得到诸先生肯定。


作者简介: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天风海雨之势,真神笔也!

——论傅山节临《清晏帖》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陈晓雯撰


傅山为我国书法史上一代大家,影响所及,涉及诸子之学、 医学、书学与金石学诸多方面,对于他学术及书法的评价, 前人已言之,兹据数例:全祖望评:「先生之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秦祖永《桐荫论画》:「(傅山)胸中自有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益浸淫于卷轴者深也。」陈玠《书法偶集》中记载陈奕禧对傅山的评价曰:「傅青主书学精深无所不有。与王孟津较,未见其优劣也。人见其法度似孟津,便云学王觉斯者,以此诬山,山焉肯受?其人孤高绝俗,故流传者少。晋中虽可寻购,数十年后,恐成晨星落月之叹矣。」郭尚先《芳坚馆题跋》:「先生学问志节,为国初第一流人物,世争重其分隶,然行草生气郁勃,更为殊观。」


杨宾《大瓢偶笔》:「傅山书法晋魏,正行草大小悉佳, 曾见其卷幅册页,绝元毡裘气。论青主隶书,论者谓怪过而近于俗,然草书则宕逸浑脱,可与石斋、觉斯伯仲。」马宗霍《霋岳楼笔谈》:「青主书笔力雄奇宕逸,咄咄逼人,余尝谓顺、康间名书以王孟津为第一,今览青主书,庶可为配,且欲过之。」而傅山行草书为其书法中最具特色者,此为傅山临帖作品,内容出自王羲之《清晏帖》。


王羲之《清晏帖》


晚明人的临帖,实为借助古人经典的一种创作,以取得一种与古法若即若离微妙关系。此作将王羲之尺牍小字进行放大,疾书连绵大草巨制。此字幅以颜真卿宽博字架,又取点画结字之紧凑弥补松散之态,一张一驰之势,富有韵律感。通篇以中锋行笔为主,兼带侧锋及提按之灵活转化,用笔沉厚而使转自如,表现出书者极高的控笔能力



颤笔笔法


有金石用笔之趣。



通篇气势饱满,从容不迫,书写如云烟舒卷变灭,一任自然,而天风海雨之势,昭然如见,真神笔也!其书学倡导各书体相通,笔法融合,《霜红龛集》中载:「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功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咳,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此书中亦能体现这一论断,行草书中间杂楷书结体,用笔为篆隶之法,「势」字中「力」部分的颤笔笔法,有金石用笔之趣。而牵丝的姿媚又表现得恰当好处,朴拙与灵巧搭配得当。


傅山所处的时代正值晚明与清初交接之际,因此他的书法呈现出这种变革期中极富革命性与启发性的特质。其结字支离古拙,用笔沉着浑厚,吸收「二王」、颜体、赵董等书风加以融合、提炼和升华,锤炼出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行草书法风格。并且,在创作中,傅山在自己炽热的情感和人格力量的强烈推动下,把草书线条的连绵、盘旋和跌宕之势推向极致,成就晚明、清初书坛中行草书法影响深刻且成就显著的一代宗师


LOT 3043 

米万钟(1570-1628) 

草书李白《山中问誉》



立轴 水墨绫本

175×41 cm

68 7/8×16 1/8 in. 约 6.5 平尺


题 识:

米万钟书。

钤 印:

海淀渔长、石隐庵、

释 文: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鉴藏印:仁者寿


作者简介: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海淀渔长、研山山长,北京人。米芾后裔,万暦二十三年进士。歴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工书画,有祖风。书迹遍天下,与邢侗、董其昌、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






石痴与书法

按 语:

「石痴」米万钟游历四方,搜寻奇石名石,以至书法颇有「石感」,秃笔中锋横亘有力似巨石压顶,结体仿若石型稳定平衡。翰墨驰骋,天机秀发,不以姿媚邀俗赏,笔底凝趣,正与李白诗句相合:「别有天地非人间。」


LOT 3040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杜诗卷



手卷 水墨纸本

明万历四十年(壬子)作

26.5×239 cm

10 3/8×94 1/8 in. 约 5.7 平尺


题 识:

壬子十二月廿五日,其昌。

钤 印:

董玄宰、董其昌印

释 文:略。


作者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向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