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拟古酌今——张大千“血战古人”的时代|永樂2022秋拍

2022-12-01


张大千在临摹上下过苦功夫,因此非常熟悉古人的笔墨、规矩和法度,他从石涛、八大山人入手,又学明代陈洪绶、唐寅,元代倪瓒、王蒙、吴镇、赵孟頫,继而追溯宋唐诸家的画迹,以己之力“血战古人”,在融合前人之长的基础上,又不断脱离流派藩篱,化古人为我有,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张大千(1899-1983) 

仿石涛松水石桥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32×51.5 cm 约 6.1 平尺


题 识:

湖草悠悠湖水清,泊船收缆石桥横。如何野店竹楼外,溪草寒烟分外明。大千居士临大涤子真迹。

钤 印:张爰印、大千、苦瓜滋味

鉴藏印:谪仙馆藏

出 版:

1.《张大千画集》第七集,页24,历史博物馆(台北),1990年。

2.《张大千:千山大千》页22,艺术图书公司(台北),2015年。

说 明:

杨凡,香港著名导演,谪仙馆是其室名,此作为杨凡旧藏。

出版物封面


此幅作品为张大千早年临仿石涛之作,题款中言及「临大涤子真迹」。对照石涛原本,布局构图与原作相几类似,可见大千临古功夫一流。画作章法别致,造景生动,笔墨爽利峻迈,苍劲恣肆,色彩淡雅润秀,气象古朴,虽取法石涛,又不拘成法,自抒胸臆,既集合了古人笔墨之大成,又表现出了造化之神奇,正合乎石涛的观点「搜尽奇峰打草稿」。



参考图:

石涛「湖水泊船图」





张大千

《仿石涛松水石桥图》局部图



谢稚柳曾说:「张大千的山水画出身于石涛,乱真了石涛,而又发展了石涛。」大千拟石涛,并不一味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而是随时有所增删详略,或由繁而简、或反简为繁、或水墨变设色……,要在石涛精神处与之神会。其所拟作,则无一不是石涛意趣,无一不是石涛面目。即置于石涛作中,人亦不能辨也。此等腕底波澜,自非大千不能有。




参考图:

张大千作仿王蒙《夏山高隐图》谪仙馆藏


成交价:

RMB 72,450,000



谪仙馆藏印






张大千(1899-1983)

秋水无边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35.5×66 cm 约 8 平尺


题 识:

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诗仙。瞿山仿黄鹤山樵,此又仿瞿山者。大千张爰。

钤 印:

大千、季爰之印

题 签:

张大千山水堂幅,乙酉春装,北寿识。

来 源:

上海文物店旧藏。

说 明:

题签者未考,从装裱旧度及题签年号所推断此作品应为1945年装裱。


画裱工所贴库签


此图为张大千仿梅瞿山之作,而梅瞿山则为仿石涛之作,故最早的版本来自于石涛。梅瞿山,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与石涛同为清初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石涛交善,时常切磋画艺,石涛早期山水受其一定影响,而梅清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




参考图:

梅清 《鸣泉图》












 张大千

《秋水无边图》 局部图


大千向以精研古人笔墨为宗,尤其对石涛推崇备至,其临仿有以假乱真之功力,梅清和石涛的版本今已难寻,但依照大千的习惯,多以临仿笔意、情趣为多,很少照本宣科,故本幅可理解为以梅瞿山之笔,画石涛之意,既得山水之灵,又得山水之影。以淡墨为底色,表现出山体的阴阳向背和走势,在此基础上,以灵活自由的披麻皴强化山体走势和质感,山脊与山头辅以极细碎的点皴,以凝练的笔墨表现中部山头松树。


山体下部空白,象征云气萦绕。籍以披麻皴表现的山脚下,一条渐远渐虚小路。而小路所通向的山后隐现的房屋,则略施淡赭。画面下部则为空白,乃象征水面。画面意境的构造,主要虚实的处理实现。群山脚下,烟云暮霭,所往之地,在山云深处。画面构图简率,远山叠嶂,近水幽淡,孤帆远航,传达出一种苍凉萧索的文人诗意,恰契合诗题:「秋山在望秋水无边,扁舟载酒寻我诗仙。」用笔极为粗放,但粗头乱服不掩国色,水墨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兼用,淋漓尽致,将石涛笔意阐发得尽善尽美,又深得梅清「笔法松秀,墨色苍浑」之韵,生气欣然。






张大千(1899-1983)

江静潮平

1932 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116×34 cm 约 3.5 平尺


题 识:

1.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绕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将至子陵钓台作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末语及之。壬申春日,大千居士并记。

2.师子道长博笑,弟爰。

钤 印: 张爰印、大千、季爰之印

鉴藏印:岭南梁绍南藏

出 版:

1.《20世纪山水画集》页132,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中国山水画通鉴·大朴不雕》页35,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页168,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展 览:

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2.「20世纪山水画大展」,上海美术馆,2006年。

说 明: 上款为张大千的好友、书画家王师子。两人曾有多幅合作之作,足以见证二位友情的深厚。



1936年秋,王师子受书画知己张大千之邀,去北平旅游,和当时北平著名书画家进行艺术交流时的合影。照片上还有:齐白石、溥心畲、张大千、于非闇、寿石工、汪慎生、徐燕孙、胡吟庵等北平书画名家。上面写有:「欢迎王师子先生莅平合影(民国廿五年九月十四日摄於春华楼)」。




位于富春江上游桐庐七里泷至建德梅城一段河道,全长24公里,是富春江上风光最旖旎的一段,号称富春江小三峡。历代文人墨客如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0多名诗人在此留下了2000多首传世之作。在七里泷江边的半山上,有东西两座盘石临江而立,乃为严光的钓台和谢翱的哭台;严光垂钓,是隐居不仕,以表明自己的品性高洁;而谢翱所哭,则是因为闻得文天祥就义,恸哭南宋亡国,是其民族大义使然。这正是张大千所敬佩的历史人物。1931年9月,33岁的张大千与二兄张善孖及慕凌飞诸人从上海赴黄山游,途经富春江,随后即陶醉于风光秀丽,充满传奇色彩的七里泷景致,以至于后来他以《钓台图》为女儿张心瑞布置房间,且终其一生甚至直到逝前一年还在为七里泷作画。在《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的张大千卷中,即收入他在1982年重阳时忆写的《桐江七里泷》,并题诗曰:「晓日曈曈雾尽开,轻舟初入峡中来。渔娘打桨呼鲈美,知道前出近钓台。」此诗后来被镌刻于石碑上,至今仍立于七里泷的碑廊。诗后并附长题,言及严光与谢翱旧事,足见张大千的拳拳用心。


此幅写于1932年,或为张大千这一题材最早的作品。从题款可知,他这一时期十分关注自然之胜,所谓「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末语及之」云云,足见其当时之心境和对传奇故事之好奇。就此言之,此幅《江静潮平》乃为探求张大千心路变化历程最好的物证之一。



此外,《江静潮平》亦为探讨研究其艺术发展变化轨迹的见证。按照学界诸人的界定,1939年之前乃为张大千艺术的第一时期,主要风格是文人画的清新俊秀。巴东所著的《张大千研究》中说《蜀山秦树图卷》(1939年作)是「张大千实际游历的记游图卷,有其个人之生活体验与情感,画面上充分流露出一种清新秀丽的人文气质,是大千早年独具的俊秀面貌」。此图亦如是。此幅的笔法构图与张大千的几幅金碧山水如《巫峡清秋》(仿李思训,1938年作)、《仿董其昌峒关蒲雪图》(1946年作)等有相近之处。这种画法「上溯宋代王诜,甚至远及杨升和张僧繇」,具体为「先勾勒,描出山的形状,然后再用青绿重色填色,兼用泥金描山脚。」


在此图中,除取法前人外,大千亦有自己的创造。比如山脚的泥金已变成重赭,而山体的青绿重色亦有比较大的改良。而船帆的白色,除了点睛之用,大概也反映了张大千对七里泷传说的兴趣。据说七里泷「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是因为张天师曾降服此处的青龙,而勒令它将下游的船平安送往上游,自此,只要一见白帆,青龙即如法炮制。



张大千一生浸淫于传统,出入于传统,坚持走“师古人——师造化——师己心”的传承创新之路。其“师古人”溯源之远、开掘之深,“师造化”游踪之广、眷恋之切,“师己心”魄之大、独创之雄,是远非他人之可以比拟的。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