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从一件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霁蓝釉豆说起——御制霁蓝釉仿古铜纹豆|永樂四季第4期

2022-09-20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051.gif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054.png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057.jpg

Lot 622

清乾隆

御制霁蓝釉仿古铜纹豆

H:23.5 cm


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记录:

1.香港苏富比,

1989年11月14日,编号171

2.香港苏富比,

1999年11月1日,编号 358


估价:RMB 250,000-280,000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01.jpg

记录:香港苏富比,1989 年 11 月 14 日,编号 171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03.jpg

记录:香港苏富比,1999 年 11 月 1 日,编号 358


位于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内,有一只乾隆时期的霁蓝釉盖豆,据馆藏文字描述该豆位于展馆四层137号展柜之内,通高28.9厘米,为祭祀天坛使用。此式瓷豆为清代祭祀礼仪用器,乃乾隆宫廷钦定制式。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05.jpg

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清代严格规定天、地等坛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祭器。据《清档》记载,乾隆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司库白世秀将祭器木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祭器盖里并底俱刻款。于五月初二日,司库白世秀将坛庙祭器纸样十五份……交与江西唐英烧造。而《清史稿》志第五十七则又记载“乾隆十三年,诏祭器宜法古,命廷臣集议,始定制……凡陶必辨色,圆丘、祈毂,常掣青”。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08.jpg

《活计档》,乾隆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并最终于乾隆二十四年将之归集成《皇朝礼器图式》,如此类霁蓝釉器,于该图式中称为“青色瓷”,按不同大小分别为祭祀天坛及祈谷坛使用。盖内及器底对铭“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恰可印证《活计档》中“旨将祭器盖里并底俱刻欵”之要求。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10.jpg

盖内款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12.jpg

器底款


据《钦定大清会典图》对豆的纹饰有如下描述:“陶豆铜豆,制同者,皆腹为垂云纹、回纹,校为波纹、金鋬纹,足为黻纹,盖为波纹、回纹,顶用绹钮,陶豆用瓷,以色别之。”但细观本品,却非是以绹纽,波纹、回纹装饰之顶盖。


其顶盖样式更近似于登之形制,也以《钦定大清会典图》中的登图为示:“陶登,铜登,制同者,皆口为回纹,中为雷纹,柱为饕餮形雷纹,足为垂云纹,盖上为星纹,中为垂云纹,口为回纹。陶用瓷,以色别之。”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15.jpg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 昆冈等奉敕撰

清光绪时期刊本,豆图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17.jpg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 昆冈等奉敕撰

清光绪时期刊本,登图


豆与登二者皆为祭器,且形制相近,登原为宴享时盛放食物的青铜器皿,后发展为祭祀用礼器,用于盛放太羹(又称大羹,指不加任何调味品的肉汤)。而豆则用于盛放韭菹、青菹、芹菹、筍菹、鱼醢、鹿醢、兔醢、醯醢、脾析、豚拍等。《乡射记》注:“豆宜濡物,盛靡(细切的肉)醢(肉酱)菹(腌菜)赞(带骨的肉酱)之属。二者最直观的区分方法便是观察盖顶纽的形制,豆为绚纽(即绳纽),登为圆纽。但因釉色相同,且形制相近,却也极易混淆。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19.jpg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 昆冈等奉敕撰 清光绪时期刊本

圆丘图,正位陈设图


再回到文章开头,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的霁蓝釉豆,却恰好与本品相反,腹为「雷纹,柱为饕餮形雷纹,足为垂云纹。」而盖「为波纹、回纹,顶用绹钮。」且于馆藏文字中也说明此盖与腹部并非为一组,二者高度相近,引人遐思。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22.jpg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

编号:FE.94&A-1970,高28.9公分



永樂四季|第4期


预展时间

9月23日-9月25日


拍卖时间

9月26日


展拍地点

永樂艺术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 10号院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A2 6层


微信图片_20220922144124.jpg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