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伪装”的现实——王兴伟的艺术实践|永樂2022秋拍

2022-12-01







与90年代中期前后的那种美术史的叙事有所区别,我这一时期的作品没有更进一步的指向或者要反映更加深刻的问题。


‘幽默’成为那个时代总体的特征,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的特征。人们普遍处在一个乐观的状态里,他们相信生活会更好,这种相信并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的。


我在绘画中的角色,基本上是我自己扮演的;我使用的相片或者来自图片社,或者是我妻子拍的。就像演员,受人左右的姿势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我作品中的英雄全部被描绘成一种刚毅姿势。艺术史给现代人带来了压力。我的‘东方式’的动机之一就是抵抗这样的压力。

——王兴伟




艺术家王兴伟在M50工作室中,2003年


在梳理和探究王兴伟的创作历程时,“现实主义”是一个关键线索,“库尔贝”是触发词,《无题(打石工)》是代表作。


出生于1969年的王兴伟,在20世纪90年代初选择成为职业画家,开始在创作中挪用中外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像以扮演、挪用、虚拟、假借等手法,用写实的风格描画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生存状态,同时用一种讽刺且幽默的态度质疑现实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将新图像连带出的文化多重性展露无遗。在他的绘画中,有艺术史中经典的场景与姿态,有身边人熟悉的面孔,有生活感十足的街景,没有任何凭空捏造,却充满了疏离、陌生和错位感,让人想到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规矩的技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过,比起追究形象的真正出处和原始环境,艺术家从缺乏必然联系的并置图像里获取长期的灵感、制造偶然的想象也许更加重要,正如王兴伟自己所说:“我要放弃对绘画性的追求,让我的作品传递意义和观念。”


LOT 2029

王兴伟(B.1969)

无题(打石工)

2003年作

布面油画

147.5x208cm

签名:WXW03

 

出版:

《中国》,DAMIANI,2005年,P140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312

《王兴伟》,麦勒画廊,2006 年,图版

《王兴伟》,UCCA,2013年,P160

《东方艺术》,2013年13期,P97

《艺术品鉴》,2022年25期,P140

 

展览: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Albright - Knox 美术馆,布法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安德森美术馆,布法罗,美国,2005年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年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2年


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年,展览现场




图像的逻辑

Logical Graphic Theory

20世纪90年代,王兴伟创作了一系列以艺术史经典作品为“背景”的油画作品,从自画像这一视觉因素入手,以一种自我嵌入的方式展开了他和艺术史之间的对话,通过图像逻辑和文本关系的再造,完成了对当下生活与社会的梳理、质疑和反省。


留存在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不仅具备形式和技巧上的独特性和超越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富有跨越时代的思想性和丰富性,这一特征为王兴伟的创作提供了重塑绘画的基础。《桃源》(1996年)直接套用了尼古拉·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的场景,延续了经典作品对生命的追寻和等待这一话题的讨论,借喻理想生活与现实机遇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

王兴伟,《桃源》,169x239cm,1996年作,香港佳士得 2016年5月28日 Lot.63, 成交价:HKD 5,200,000

尼古拉·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121x185cm,1637-1638年作,卢浮宫藏,法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升》(1999年)的画面构成与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相互关联,这幅经典名作接续了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对女性身体的刻画,后续影响了马奈创作的表达个人感受、象征思想自由和挑战世俗标准的《奥林匹亚》,到了王兴伟的笔下,他不仅把田园牧歌式的背景改成房间一角,更是戏谑地模仿了维纳斯的身形神态,带入对情绪表达、他者凝视的反思与质疑。

王兴伟,《上升》,84x198cm,1999年作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1510年作,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藏,德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观看和阅读王兴伟的作品时,与其是说在解读图像显现出来的逻辑,不如说是在寻找艺术家隐藏在图像之中的观念。“绘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赋予造型的基础概念和逻辑”,这是王兴伟对绘画本质的认识。正如在《兔子的证词》(1995年)中,艺术家要表达的观念成为串联经典图像和自画像的线索。前者用一个重构的画面与经典作品形成视觉上的对峙,把自己作为臆想场景中的主角,表达对博伊斯观念艺术的警觉。

王兴伟,《兔子的证词》,125.5x200cm,1995年作,

香港苏富比2019年4月1日 Lot.1133,成交价:HKD 5,455,000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1965年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说,视觉是最有力的传播工具,大众不再追求事情的真相,只需要简单的看图说话。王兴伟正是在这种“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基于经典作品和当下的视觉经验,拓展出一系列图像的新逻辑,建立起和艺术史、艺术世界以及艺术秩序之间的另类关系。他并非要超越经典,而是锁定图像和观念,用一幅画唤起另一幅画,引起对事实和真实性的疑惑和深思。这在《无题(打石工)》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马塞尔·杜尚,《大玻璃》,1915-1923年作,费城艺术博物馆藏,美国

王兴伟,《可怜的老汉密尔顿》,222x177.5cm,1996年作,中国嘉德2019年6月3日 Lot.2073,

成交价:CNY 21,850,000

马塞尔·杜尚,《L.H.O.O.Q》,1919年作,费城艺术博物馆藏,美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谁的现实

Whose Reality 

库尔贝属于印象主义发生之前的那群画家(杜米埃、柯罗、米勒、莫罗等),他使自己成了一个十字路口:让绘画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和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让艺术从贵族、新兴中产的风雅和保守向民间和普罗大众的粗俗和革命迈进。认识库尔贝需要这样的两个纬度,而不能只从艺术语言和单纯形式的角度。下一个不能只从艺术上认识的革命者是杜尚,他构成了另一个十字路口,王兴伟已经于2000年在《总结》一画中从杜尚的路口走出,继而在2003年的《无题(打石工)》进入了库尔贝的路口,至今仍在......”

——节选自张离《路灯与烈日—王兴伟的‘现实主义’》


永樂携手富艺斯在2022秋拍「览胜——现当代艺术夜场」中为大家呈现王兴伟的《无题(打石工)》,此作无论是从名称上还是图像来源都毫不避讳与库尔贝经典名作《采石工》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介绍这件作品时,王兴伟表示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借用艺术史中的图像表达文化立场,《无题(打石工)》的图像组合是一次“无意义的搭配”,展示了无意义的幽默感,透露出一种似是而非、言之无物的无厘头感。他将自己加入到画面里,不仅占据视觉中心,还以一副“胸口碎大石”的杂耍姿态破坏了经典图像视觉中心应有的崇高感,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库尔贝现实主义的主题与观念。


《无题(打石工)》(局部)


《采石工》是库尔贝创作于1849年的一幅社会现实主义作品,一名年轻的农民和一个老年农民正在将石头打碎,展示出当时贫苦人民的艰苦劳动。库尔贝笔下的“现实”是个体的感官和感知对世界的直观反应,更多代表了艺术家选择的自由和主动性,其中的“真实性”更倾向于历史的真实。显然,王兴伟的作品不止于此。


居斯塔夫·库尔贝,《采石工》,165x257cm,1849年作,

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藏,德国


在《无题(打石工)》中,观众可以迅速捕捉到经典作品中的元素。堆砌的碎石堆和绿色的草丛,单腿跪地奋力挥舞石镐的采石工,远方若隐若现的天空……画面从构图安排、色彩运动到写实的表现手法,都和《采石工》保持一致,带有着一种质朴的现实表达,重新安排的两个对称的采石工,也延续了王兴伟上世纪90年代这一系列的惯常手法。调侃和戏谑来自王兴伟自画像中半裸上身的姿态。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却很少在艺术作品中被描绘的姿态,在这里姿态本身即是绘画的态度和观念,当下和历史之间并置的元素是清晰,但结果却是模糊的,图像之间的相互引导和激发并没有让叙事线索更加明朗,反而让人想到更多相似的视觉经验和作品,同样很难从中看出作者的态度。在现实表达的画面中,每个人物造型所能承载的信息和他们能关涉的意义都被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信息和意义透过画面传递出来,不断向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发问。


《无题(打石工)》(局部)


何为现实以及如何表现现实这两个问题在这里呼之欲出。王兴伟把现实主义看作是一个“交换平台”,把它当作信息转换的媒介,“它像一个银行,有港币、欧元和人民币,有各个国家的货币系统”。现实主义不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功能,“我把它归结成:王兴伟命名的库尔贝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貌似中性、没有介入,实际上并非如此。”“我的现实主义有点像photoshop平台,把不同的东西都伪装成现实主义,这样方便对接。”




被折射的真实

The Reality of Refraction 


即便是无厘头的《无题(打石工)》,也能在其中寻找到现实的痕迹。王兴伟绘画中的现实性,摒弃了日常生活表面的逻辑关系,寻求的是另一种真实,一种在创作中创造的现实和真实,是通过挪用、夸张、并置等方式打造出的一面有着多重切面的棱镜,它让真相可以折射出来,而非镜像般的直接呈现。


2003年是王兴伟从辽宁举家迁居到上海的第二年,与家乡小城完全不同的都市景象以及上海当时蓬勃的都市化进程都带给艺术家全新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这一年他创作了《无题(打石工)》,不可避免地开启了自身的图像实验。他在风格多样的表象下始终坚持构建一种智性表达,戏谑中仍然暗藏严肃,画面中被改变的是外部世界的形态,而非艺术家对生活趣味的捕捉和对真实的审视。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2022年,展览现场


“每位画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概括了绘画史”,德勒兹的这句概括同样适用于王兴伟的绘画实践。在他的创作中,中西方绘画史上的经典的风格流派如走马灯般川涌而过,一些主题和图像被创作者的趣味留下,一边用于撕开真实的“假面”,一边用于“伪装”出另一层面的真实,同时哺育着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更多新闻